9月9日,中國香港新渡輪400客位純電池動力推進客渡船“新明珠39”下水儀式在廣州南沙舉行。該船全船采用先進的碳纖維高新材料制造,是目前中國香港地區首艘整船采用國產碳纖維材料建造的客渡船,打破了高端碳纖維進口材料在國產客船的技術壟斷局面。
這標志著中國船舶集團廣州船舶工業有限公司牽頭組織“產、學、研”結合,開展高端碳纖維材料國產化研究、應用及產業化推廣取得了成功。
該船由中國船舶集團旗下華聯船舶有限公司承接、中國船舶集團廣州公司項目保障協調服務、廣東省港航集團旗下廣東中威復合材料有限公司建造,交付后將服務于香港維多利亞港。
“新明珠39”采用獨具創新的艏艉對角左右對稱設計,無論從船舶的左右看,生動形象的海豚都能展現在眼前。整船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結構建造,設有兩層客艙,外觀新穎漂亮;為純電池推進動力,對角布置2套電動全回轉舵槳,可實現雙向推進,橫向平移;在360°可視化輔助靠泊預警系統的加持下,能極大的提供船舶航行安全性;該船選用一流品牌的磷酸鐵鋰動力電池,高穩定性的直流配電系統以及高性能永磁推進電機,進一步提升了船舶的可靠性;得益于采用碳纖維結構,船體重量輕,能耗低,續航力里程長,可以滿足每天夜間充電,白天連續運營要求。
本船配備了能量管理系統,通過自動化自行調配船上的照明以及中央空調系統達到了進一步的節能效果,該船還配備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將進一步為香港地區綠色環保“零排放”渡輪先驅項目貢獻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該船采用的碳纖維材料實現了國產化,是中國船舶集團廣州公司牽頭組織“產、學、研”合作研發團隊,開展高端碳纖維材料國產化研究、應用及產業化推廣的成功范例。
隨著造船技術的提升和“雙碳”目標的推動,內地及港澳船舶市場對高端綠色船舶的需求越來越旺盛。碳纖維復合材料是船舶領域的一種理想材料,具有重量輕、耐腐蝕、噪音低等特點,相比傳統船用材料可進一步節省燃油、降低維護費用,節能減排、低碳環保優勢明顯。
據介紹,目前國外已研制出民船用碳纖維及配套乙烯基樹脂,并已在40米以上級別客船中應用多年。但是,國內此前僅在小艇或游艇領域使用碳纖維復合材料,且只用到T300級別的碳纖維(“T”代表拉伸強度,后面的數字越大,碳纖維的力學性能指標越高),在大型客船上的應用仍是空白。國內企業只能一直依賴進口國外碳纖維及樹脂。物料供應的穩定性及周期難以保證,成本高是國內發展大型碳纖維船舶的“堵點”。
想要破解“國材替代”的難題,就迫切需要有效整合優質資源,開展高端船舶用碳纖維織物及配套樹脂國產化研究。在中國船舶集團廣州船舶工業有限公司的牽頭組織和大力推動下,2023年6月9日,中國船舶集團廣州船舶工業有限公司與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第七二五研究所、廣東中威復合材料有限公司共同簽訂了《船用碳纖維國產化研發及推廣項目合作框架協議》。其中,中國船舶廣州公司負責研發產品過程協調和產業化推廣,中威公司為產品使用方,七二五所為技術支持和產品提供方,三方實現了“產、學、研”結合發展。
研發團隊圍繞碳纖維復合材料國產化,通過碳纖維高性能編織技術、碳纖維界面性能強化技術、高強抗沖擊乙烯基樹脂的研制、碳纖維復合材料綜合性能評價、碳纖維復合材料成型工藝、典型艙段建造與考核評價等,實現了國產化替代的重大突破。
研究結果表明,自研國產碳纖維與樹脂匹配后,性能與進口材料水平相當,相比于鋁制船減少結構重量20%以上,達到了船舶設計指標與建造工藝需求。其中,灌注型乙烯基樹脂還優于進口。由于良好的工藝適應性,織物和樹脂均已取得中國船級社(CCS)認證證書。
來源:我的鋼鐵